如何教孩子真正学会尊重?
徐海娜:在今天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许多孩子,却不懂怎样尊重父母、师长及其他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少子化的时代,很多孩子都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父母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但同时也发现,在如此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许多孩子,却不大懂得怎样尊重父母以及其他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如何才能教会孩子尊重父母、师长和其他人?
01
目标重设:平等人格之上的尊重
记得我们小时候,并不需要被怎样刻意教导,仿佛天然知道在长辈面前要做出个“尊重”的样子来,轻易不敢有所逆悖。见到老师,有的人更像是老鼠见到猫一样。但纠其实质,那时候的所谓“尊重”里面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尊重的成分,又有多少是疏离冷漠,以及对权威的恐惧呢?
小时候,有的孩子十分调皮,父母怎么说都没用,但在祖父面前并不敢放肆,祖父怎么训斥,也唯有低着头倾听。这里面的分别在于,一是父母亲、祖父疏;二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对父母的爱多一点,而对祖父的惧怕可能会更多一点吧。少子化的时代,情况倒过来了,孩子们不再惧怕祖父母,转为惧怕父母的更多一点了。
我记得曾经有一阵子,所谓“国学”特别流行,面对“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东西,父母们即使没有趋之若鹜,也甚少反对。我第一次看到“弟子规”的时候也“心中窃喜”,这个“父母呼,应勿缓”,还有什么“号泣随、挞无怨”,多好啊,假如孩子真变成这样,在孩子面前,那我就是绝对的“君主”啊!假如孩子真做到了弟子规里的每一条,叫他往东不敢往西,绝对能满足父母内心的权力欲。
可惜就算是现代的孩子们把弟子规倒背如流了,父母还是没有感受到来自孩子的尊重,那问题又出在哪里了呢?
问题就在于人类社会文明整体上一直在进步,而我们的思想依然守旧。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寻求的尊重,是一种真正的尊重,还是同时要享受对孩子的“绝对统治权”?
仿佛旧时代里一个板着面孔的祖父,时不时要显示一下在孩子面前拥有碾压式的权威力量。在一个越来越讲求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我们的内心是否仍豢养着一个以他人的恐惧和臣服为食的专制的暴君?
看清楚我们内心,便会明白,时代已经改变,我们必须重设我们的目标——平等人格基础上的尊重,不掺杂惧怕和疏离的尊重。因此当目标改变,我们再用过去的一套去教育孩子便很难奏效。再说,当我们的教育参杂了控制的欲望的时候,也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
02
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
在如今的世代,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对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欲望。可惜现在的孩子们和过去相比,受到父母控制和影响的程度反而更大。
在人生每一项或大或小的决定上,几乎都可见父母那“不能放开的手”。小到父母可以随便决定孩子一个玩具的命运,未经同意送人或处置。大到报高考志愿,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有多少孩子有真正决定的权力?只是可惜,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太小了,或者太幼稚了,能力不足,无法为自己做主,所以包揽一切,而常常忽略如何去仔细甄别哪些事情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的,在哪些事情上应该给孩子时间去学习怎么做决定,在哪些事情上应该要放手。说到这里,我想讲一点我个人的见闻。
在新加坡一所特殊学校的教室里,坐着7个孩子,全部都有先天性的身心疾病和广泛性发展障碍,认知能力也十分有限,其中3个只能坐在轮椅上,其中6个能够发出声音却不会说话。他们使用长期培训建立起来的一套视觉辅助语言来和老师交流。
课间休息的零食时间到了,只见其中一位老师拿了贴了不同图纸的黏贴板来到一位小朋友面前,轻声问他是否要吃东西。然而这位不会说话且认知有限的小朋友只顾贪玩,把图片逐个撕下来又贴回去,几个回合下来,老师都难以弄清楚他的选择。
老师笑着冲他摇摇头,摆摆手,要求他停止嬉闹,认真选择“吃”还是“不吃”的图片。他揭起“不吃”的图片后,老师又调换了图片的位置,让他再选一次,看他还是选择了“不吃”,确定了这个孩子此时不想吃东西的意思后,老师才去问下一个孩子。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老师还会问他们是想先去厕所还是先吃东西,每一件学生认知能力范围能自主的小事,老师都会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做主,绝不越俎代庖。
上音乐课的时候,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着一首欢快的乐曲,学生用不同的自主选择的敲击乐器回应,一曲结束,老师会逐个问是否想再来一次。每一个人的选择都能受到老师的同等尊重,想再来的真的可以再来,不想再来的就坐着观摩等待。而老师本身不会对学生的选择做任何好恶的表示。
其他课程也是这样,每一个上课环节,老师几乎都会给学生做选择的机会,尽管得到学生真实的意思表示需要时间和经验,却每一步都不省略。
在从学生参加完礼堂集会回教室的路上,有的学生虽然能走路,却并不好好走,而是不时跪坐在地上,老师总是非常耐心地等待和说服,直到这个学生自己愿意站起来为止,老师绝对不会施手去拖学生起来。
这里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对他们受自身发展局限的自主能力的最大尊重。亲眼看到这一幕幕的我在想,这些孩子们真是先天不幸,而后天有幸,他们必定知道何为尊重。
03
没有被同理过的孩子,难以真正学会尊重
尊重意味着首先在意别人的感受,并愿意给予正面积极的对待。要做到在意别人的感受,首先就要对别人的感受予以“同理”。同理心,类似我们过去所说的换位思考,重点在于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
当一个孩子总是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丝毫不懂得什么是尊重的时候,我们会怎么说?“要学会尊重别人,不要任意插嘴!”难道这样他就学会尊重了吗?“再插嘴,再不尊重点儿,就挨罚了啊!”这样他闭嘴,是因为学会了尊重,还是学会了惧怕?那到底要怎样才能教会这个总是粗暴插嘴的小男孩学会尊重呢?法宝就是“同理心”!只有他们被“同理”以及学会“同理”他人,才能真正习得何为尊重。
Julia Cook是一位获得过美国国家奖的童书作者,同时她也是咨询辅导员和育儿专家。她曾在美国国家教育和咨询会议以及各国数千所学校多次进行演讲。她有一个绘本能教给我们如何去“同理”孩子,从而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这本书是My Mouth is a Volcano,书里的主要人物就是个老爱插嘴的小男孩儿Louis,他经常打断别人说话,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大家都不胜其扰。
然而这本书不是从说教开始,而是从建立读者对Louis的同理开始,用Louis视角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感受。
“我真的有很多话要说,它们都非常重要。当别人说话的时候,我的话就会从脑子里冒出来,然后滑进我肚子里咕咕隆隆叫,逼迫我的舌头冲破我的牙齿,这些话就在我的嘴巴里炸开,我的嘴巴就会变成喷发的火山,……”上课的时候,老师让他等一下再说,他就像等了62年。这就是一个爱插嘴的孩子的感受,总是那么迫不及待,要忍住真是很痛苦。
作者分别列举了3个不同的场景,直到读者对Louis 有了充分同理之后,情节才开始转折。这一转折,受到“任意打断和插嘴”之苦的变成了Louis,当他成为“学生之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开始分享他的“事迹”的时候,开始有同学插嘴,这个来之不易的特殊时刻被插嘴的同学破坏了。
例如他说他喜欢钓鱼,就有Richard说他喜欢去墨西哥玩深海钓鱼,当同学们的目光转向Richard的时候,他感到他那些重要的话都被“偷走”了。虽然老师及时制止了同学插嘴,他依然感到很不快。
回家后,他把发生的事情都告诉妈妈,妈妈对他说,现在你终于知道你打断别人的时候,别人是什么感受了。于是他决定转变,整个转变的过程中妈妈用的是非常实用和有趣的方法,教孩子一步步掌控自我,我发现完全可以在现实中照搬,很有实用性。
Julia Cook还有一本童书叫 Just Don't Likethe Sound of No!,教孩子如何在被拒绝以及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仍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Julia Cook的书都有个特点,就是有着非常丰富的细节,值得父母和孩子共读,相信大人和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孩子可以学会如何从理解别人的感受入手去建立内心对别人真实的尊重,父母也可以学会用“同理”的方法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帮助孩子去学习掌控自己的情绪及行为,从而携手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的人际环境。
我们常常对孩子说,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然而孩子们并不能单纯从言辞说教中学会如何尊重他人,而是要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意识到尊重他人的意义,并不断在现实场景中一遍遍有意无意地操练,才能真正学会尊重。
这其中成人们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尊重不是疏离,不是惧怕,而是发自内心愿意约束自我,愿意同理别人,认同别人生存的意义和独特价值,而无关身份、地位、财富、贡献,愿意无差别地给予他人基本的人格尊重,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善用金钱的力量?
08-09
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机构考察篇)
05-24